在三級疫情警戒解封後,「2021台南餐酒嘉年華X威士忌臺傲日」即便在與「2021台北國際酒展」撞期的情形之下,周末期間依然吸引了南北二地眾多的人潮,風風光光的開展。
如果您想要了解威士忌,或者是想要更進一步地找到自己的風味喜好,近幾年遍布全台各個城市而且輪番上陣的酒展,絕對是你練功的好地方;就以「2021台北國際酒展」來說,這個老字號的商展幾乎可以算是台灣最具歷史和規模的大型酒展了,匯聚了葡萄酒、各式烈酒、日本酒與啤酒廠商的展位;在威士忌的部份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品牌之外,近幾年來也有許多獨立裝瓶廠的代理商參展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挖掘酒展裡的新興品牌
以我個人而言,在出發前的功課就是從酒展的官網或臉書的參展資訊上,鎖定我想要深入瞭解的參展廠商,畢竟每個攤位都有繁多的品項可以免費品飲或單杯購買,即便每種只試飲5cc,三五個品項過後,嗅覺和味覺都已疲勞,反而更難分辨其中的風味。如果可以的話,最好邀約幾位好友共同前往,除了交流心得外,更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應。畢竟每年的酒展上,都有許多人會因為不勝酒力直接在展會的角落醉倒,被拍照後發佈在社群媒體上而成為笑柄……
通常,我會跳過一線品牌的攤位,這沒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,而是這些大品牌幾乎都會常態性地舉辦付費的品酒會,足以系統性地、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品牌的商品。而在酒展,我的目光通常會鎖定在一些「有趣的」、「新引進」的品牌。
在地化、工藝化的趨勢
相較於蘇格蘭威士忌的蓬勃,愛爾蘭威士忌這幾年也頗有復興之勢。愛爾蘭威士忌品牌沃特福(Waterford),在設廠之初就計劃性地借用了葡萄酒界慣用的風土(Terroir)概念,從單一農場始源系列(Single Farm Origin)開始,就以完整而透明的生產履歷,建構出每一間契作農場因為麥種、土質、微氣候等差異,經由分開蒸餾、桶陳與調和後,而賦予了各自不同的產品特色。甫上市的The Cuvée 交響曲系列,則是融合了不同單一農場的威士忌調和而成,盡量保留各自的特色,同時呈現出交響樂一般的和諧。
新興品牌印度雅沐特(Amrut)、蘇格蘭艾德麥康(Ardnamurchan)、美國安迪工藝威士忌(Whistling Andy)……等,也在展位上展出了預計2022年正式上市,100%採用本地大麥(Local Barley)、二次蒸餾的蘇格蘭低地區 Lindores Abbey 林多修道院酒廠的新商品,如果你有機會喝到這間酒廠尚未入桶的新酒(New Make),或許你也可以感受到這間酒廠想要重現1494年,林多修道院的修士約翰·柯爾 ( John Corr )。在當時的英王詹姆士四世要求下,採購了8箱大麥作為原料,在蘇格蘭製作出第一批的「生命之水」(AquaVitae)。
發現了嗎?為了與大品牌做出市場區隔,這些新興的酒廠反而更追求在地化、工藝化和差異化。我相信這樣的趨勢和操作,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產品問世。
喔對了,12月24日(五)到12月27日(一),在台中國際展覽館還有一場「2021台中國際酒展」,住在中部的朋友,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真的可以去看看。
透過酒展,我們可以認識許多的威士忌愛好者,瞭解更多不同的威士忌體驗。上面的文字,其實有說等於沒說;除非你真的跨進了展場開始你的風味之旅。
套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車商廣告:
「你終究是要開歐洲車的,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開?」
歡迎大家一起進入這無涯的威海……
島嶼海風
雖然在2002年就寫下了「好酒不見……」這句廣告台詞,2004年代表公司前往中國經營MATISSE蘇格蘭威士忌;2016年建立了自己的獨立裝瓶品牌「The Salty Breeze 島嶼海風」,也開始在臉書上經營幾乎同名的粉專,記錄著自己的品飲筆記;但我對威士忌仍有許多的不懂,也還在一路地摸索中。